4月22日,恰逢世界地球日,一场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与甲烷减排的科普报告和交流活动在学院大礼堂举行。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占明锦主持,活动邀请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董红敏,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管姜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婷婷,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研究员张永香,江西省气象局许彬、唐春燕、胡菊芳等多位专家,以及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共话绿色发展。

活动开始,袁佳双为活动致辞。袁佳双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系统造成广泛而深远影响,甲烷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短期增温效应远高其他,具备快速减排,快速见效的特点。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对,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甲烷减排领域的合作与共识,彰显责任担当。同时,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次近距离了解气候变化科学的机会,将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融入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投身绿色低碳的行动实践。

在专题报告环节,三位专家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甲烷减排主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甲烷这一“隐形气体”背后的科学逻辑和行动意义。张永香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甲烷减排》为题,详细阐述了全球气候现状、甲烷减排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行动。董红敏聚焦农业领域,从政策、技术等维度分析了农业甲烷减排的路径。李婷婷则围绕稻田甲烷排放模型、核算、减排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助力实现“全球甲烷承诺”。



圆桌讨论环节也是非常精彩,袁佳双、姜冰、张永香、董红敏、李婷婷等专家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短寿命温室气体治理、减排行动、国家政策以及青年人参与等话题各抒己见。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还积极鼓励在场青年学子投身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现场互动气氛热烈,思想碰撞出智慧火花。

“短短两个小时的智慧碰撞,让我们聆听了一场关乎绿色未来的对话,共同探索‘稻浪里的低碳密码’,感受绿色生态的温度”,占明锦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同时,对广大学子提出三点倡议:一是责任,从自身做起,争做气候行动的 “解铃人”;二是行动,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三是希望,广大学子要努力强化专业技能,投身气候治理科研创新,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坚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师生对应对气候变化与甲烷减排的认知,也为推动科学传播与公众教育的深度融合、增强基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凝聚了宝贵的青春力量。
据悉,本次活动是“稻田减排 低碳未来”江西鄱阳湖甲烷排放调研与科普宣传系列活动之一,是由国家气候中心,能源基金会中国主办,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协办,接下来还有能源企业走访、稻田基地实地考察等3场活动也在相继进行。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环保类社团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生代表共计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文/王曼 施咪娜 审/赖芸